金鱼为什么变红?
我们通常将色彩定义为“可见光”,其波长大约在 400纳米和700纳米之间。这个定义下的色彩,其实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人对色彩的感知是有差别的。例如,红绿色盲者不能区分红色,但能看到黄色;而蓝色视野者看到的世界不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他们看不到红色,但能分辨更多的紫色(蓝紫色)。 对与色彩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人与动物能够感受到的色彩”基础上,因此我们研究者们经常会做这样的试验来测量动物的彩色视觉:把某些颜色的纸给动物看(比如把黄色的纸贴到鸡的眼睛上),然后检测它们对刺激的反应。当然,这种试验测量的仅仅是动物对“色相”的感觉能力,即对颜色“饱和度”的感受能力。
而我们所说的“色彩”概念其实更为广泛——它包含了色调(tone)、饱和度和明度(intensity)三个基本特性。在这其中,色调是最主要的内容,它是相对稳定的,如大家所熟知的“三原色理论”——红绿蓝三色是组成一切色彩的基底。 不过,除了这“三原色”外,还有“间色”(第二次色),包括橙色、黄色、青色等,以及“复色”(第三次色),由上述两种间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包括灰色、棕色等等……这些色彩都有明确的物理表征(光谱特征或电磁波频率)。 对于人类而言,由于眼睛的结构及其感光细胞的特点,我们对颜色的感知主要集中在“三原色”上,而其他诸如“间色”“复色”则是通过数学方法计算而出的结果,并非直接感受得到。对于鱼类等其他低等动物,它们的色彩感知系统可能只有简单的“加色合成”功能,无法完成像人类那样的减法运算。它们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灰”,所有的“灰”都是“白”或者“黑”之间的中间色。所以,鱼类的世界是没有“灰”的,世界的色彩对它们来说不是那么丰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