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为什么变红?

益桐茹益桐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通常将色彩定义为“可见光”,其波长大约在 400纳米和700纳米之间。这个定义下的色彩,其实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人对色彩的感知是有差别的。例如,红绿色盲者不能区分红色,但能看到黄色;而蓝色视野者看到的世界不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他们看不到红色,但能分辨更多的紫色(蓝紫色)。 对与色彩的研究必须建立在“人与动物能够感受到的色彩”基础上,因此我们研究者们经常会做这样的试验来测量动物的彩色视觉:把某些颜色的纸给动物看(比如把黄色的纸贴到鸡的眼睛上),然后检测它们对刺激的反应。当然,这种试验测量的仅仅是动物对“色相”的感觉能力,即对颜色“饱和度”的感受能力。

而我们所说的“色彩”概念其实更为广泛——它包含了色调(tone)、饱和度和明度(intensity)三个基本特性。在这其中,色调是最主要的内容,它是相对稳定的,如大家所熟知的“三原色理论”——红绿蓝三色是组成一切色彩的基底。 不过,除了这“三原色”外,还有“间色”(第二次色),包括橙色、黄色、青色等,以及“复色”(第三次色),由上述两种间色以不同的比例混合而成,包括灰色、棕色等等……这些色彩都有明确的物理表征(光谱特征或电磁波频率)。 对于人类而言,由于眼睛的结构及其感光细胞的特点,我们对颜色的感知主要集中在“三原色”上,而其他诸如“间色”“复色”则是通过数学方法计算而出的结果,并非直接感受得到。对于鱼类等其他低等动物,它们的色彩感知系统可能只有简单的“加色合成”功能,无法完成像人类那样的减法运算。它们其实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灰”,所有的“灰”都是“白”或者“黑”之间的中间色。所以,鱼类的世界是没有“灰”的,世界的色彩对它们来说不是那么丰富的。

郁晓君郁晓君优质答主

金鱼是由我国普通的野生的青鳞鲫鱼(或称为草金鱼)培育而成的观赏鱼。青鳞鲫鱼的背部为黑灰色,身体两侧为浅黄色,腹为白色。经过人们长期的精心选育,形成了现代各种各样色彩的金鱼,特别是全红的金鱼,更是金鱼中的佼佼者。金鱼变成红色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辛勤劳动的结晶。

青鳞鲫鱼的颜色之所以不是红色,而是黑灰、浅黄或白色,那是因为它体内不含叶咻,而含有大量的黑色素、胡萝卜素等。鱼体表的颜色是由鱼体真皮层中一种叫色素细胞的细胞所决定的。如果鱼体真皮层中含的是黑色素细胞和少量的黄色素细胞,那么它就是青鳞鲫鱼。如果鱼体真皮层中所含的是叶咻反应细胞,不含有黑色素细胞,那么它就是金鱼。黑色素细胞中所含的黑色素、黄色素细胞中所含的胡萝卜素、叶咻反应细胞中所含的叶咻,都是由真皮层下的结缔组织吸收来的,它们集中在这些细胞内,通过细胞外的胶原组织被牢固地固定在真皮层中,从而使鱼体表呈现出各种色彩。由此可见,要使青鳞鲫鱼变成金鱼,就得想办法“改造”它体内真皮层中的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用新的叶咻反应细胞来代替。这“改造”的过程就是人工选择。具体说来就是:将青鳞鲫鱼进行成批的成、幼繁衍,在子、孙、子子孙的后代中,总会发生个别的突变,在该突变的个体某个部位,缺少了黑色素细胞,而在该部位中出现了叶咻反应细胞,结果该部位变成了红色,尽管此鱼身体的其它部位仍然是黑灰色,但从鱼体总的表现型来说,它已表现出了红颜色,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改造”品种。把它挑选出来单独饲养繁衍,将该个体上所缺少的具有黑色素细胞的部位保留下来,使具有叶咻反应细胞的部位进一步扩大,将这一代中再次出现的最符合要求的个体挑选出来单独饲养繁衍,这样依照上一任的程序,循环往复,不断精挑细选,并给以良好的饲养条件,这样就获得了全红的金鱼。

在一般情况下青鳞鲫鱼的体质要比金鱼好,因为它体内的黑色素细胞能够使青麟鲫鱼对各种不良的环境条件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而金鱼体内没有黑色素细胞,所以它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金鱼的培育过程,实际上是生物发生过程中“预适应”作用的结果。在生物进化中,某个类型的个体,在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动时,由于遗传性能的变异,产生了一批“适应性的储备”个体,其中的一部分个体,当受到外界新环境条件的影响时,就立即显示出适应性。金鱼的培育同生物进化中的“预适应”现象是相同的,因为青鳞鲫鱼的突变个体,从外形来说,可能是更有利于人的赏心悦目,但从外界环境来说,并不利于它生存,它在通常的水池和江河中是很难存活的,它的存在是对未来环境的一种“预适应”。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