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彩龟有什么特点?
巴西龟(学名:Trachemys scripta)是泽龟科、沼泽龟属下的一种水栖龟类,原产于中北美洲,分布于美国南部至墨西哥北部,包括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在内的中美洲地区也有分布。[1][2] 其名字中的“巴西”不是指该国,而是因早期大量引入欧洲大陆而得名。另外在台湾也把它称作西洋龟或巴西红耳龟。[3] 它是一种半水生生物,主要栖息在淡水里,也可以生活在湖泊、池塘等湿地中。它们可以爬上树,但一般不会离开水域太远。 [4] 成年巴西龟的体长一般为10~15cm,体重为1.5~3kg;最大个体可达5kg以上。有厚实的甲壳保护,背部呈绿色的橄榄色,腹部为白色或黄色,有淡褐色的条纹,头部、胸部和腹部的边缘为橙红色。
雄性和雌性的外部区别不明显,可以通过观察生殖器的位置来分辨。 除了繁殖期外,一般成对活动,会互相照顾、共享食物,但并不完全群体生活。[5-6] 白天它们可能睡在浮木上,夜晚出来觅食,属于杂食性龟类,吃小鱼虾、蚯蚓、昆虫和其他动物,也会吃蔬菜和植物。[7] 野外寿命可达15年以上,人工饲养情况下也可达10年甚至更长。
由于具有观赏价值而受到人们广泛青睐的巴西龟实际上是在1998年之后从日本和美国进口到中国的。当时中国刚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久,各项进出口措施逐渐放开,而日本因为国内养殖数量饱和等原因开始将巴西龟作为商品输出国外,美国和巴西等国则将没有消化完的库存陆续出口到中国。
自此以后,这种原本只在南美浅水中活动的两栖爬行动物成为了全球贸易最大的水生宠物之一。据估算,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巴西龟的总数量约为4亿只,而中国就拥有2500万只左右,占全球总量的十分之一。[8] 不过,由于自然死亡率和物种入侵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数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有较大的波动。
在中国,野生巴西龟已经少见,主要是由于它们被当作水产养殖,或是成为宠物。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生物的驯养、繁育和流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商贩大肆捕捉野生巴西龟,或是直接从海外进口,导致它们的数量持续下降,有可能面临绝种的威胁。
随着近年来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普工作的开展,民众对野生动物的认知和感情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一味的追求新奇特,对巴西龟等外来入侵物种的态度也有了转变。
不少养殖户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开始退出市场,清理养殖池,转而培育本土珍稀龟种。同时,有关部门也开始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行业。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这个可爱的物种一定能重新回归到它的原生环境,并进一步蔓延扩散,恢复原有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