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嗉囊在什么位置?
要弄懂这个问题,得先了解一下鸟的消化生理。 鸟没有牙齿,食道中有食管球,负责碾磨食物(这玩意儿像个大号研磨棒)。
消化道中消化腺有唾液腺、胃和肠。 大部分鸟类只有两根胃肠,不同的是前肠较细长而富有皱褶(卷曲)称为十二指肠,后肠较短较粗称为结肠。
大多数鸟类没有肛门(也有极少数是例外),所以排泄物是从泄殖腔(连接直肠与尾椎骨的一个孔)出来的。 而所谓“嗉囊”其实是指喉下面的一组器官的总称。这些器官包括:喉咙中的会厌(防止食物误入气管)、两个扁桃体的腺体(产生胃酸等胃液,以腐蚀吞下的东西)、食道旁的两个咽头囊肿、喉部两侧两个巨大的声带憩室(具有弹性,发出声音)以及紧靠喉部的甲状软骨。
其中甲状软骨的形状就像倒置的小船,从上面可以看到一个向上突起的部分叫甲突,这个突起的下方就是所谓的嗉囊了(虽然这里并没有实际的嗉囊存在,但为了方便讨论可以这样称呼——尽管这里的结构不是真正的嗉囊。) 这个部位的器官都包裹在一个叫做咽喉头的管子里,这个管子向下延续,在食道入口附近形成几个弯曲,从而形成咽鼓管、腭弓,最后连通到鼻孔的咽部。
当鸟类吞咽时,食物经过喉头、两个扁桃体、软颚上的凹窝、腭弓进入嘴里,然后经口腔、咽头进入咽部。 在这个过程中,食物经过会厌的阻挡,不会误入气管;通过扁桃体的腺体,进行初步的碾磨;通过两咽头边的咽头囊肿,进行稀释;通过声带的蠕动及两侧声带憩室的收缩,将食物挤入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同时,发出鸣叫声。 最后,气体的交换结束,食物经食道进入胃肠里。 有一些鸟类为了减少食物经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影响呼吸和发声,它们在吃食的时候往往会把头往里收,把脖子拉长,使食物尽量远离咽喉部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