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大鲵吃什么?
自然界中原生白化动物的存在,通常是由某种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 这种突变使得原本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酶无法发挥作用,因而导致黑色素、类黑色素等颜色的缺失,表现出白色皮肤或毛发的颜色。 而大白鲨、大白鲸、大白兔等等“大白”系列的称呼则是因为它们在进化过程中身体表面由海洋鱼类所特有的皮肤黏膜角质化而形成的一层脂肪膜,这层脂肪膜可以保护生物体不受海水渗透,同时也可以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入侵,当然同时也提供了一定的颜色屏障,使鱼类能够隐形于大海之中。 这层脂肪膜的颜色取决于其中色素细胞的数量,如果存在大量的色素细胞并且能够正常的合成并累积色素,那么这就是一种保护色;反之,则是一种警示色——提醒捕食者尽快离开,否则就要小心自己的嘴巴了。 所以从理论上讲,原生白化和后天白化是两种基因型的差异表现型。
而题主所说的白化大鲵应该是属于先天性的原生白化,因为人类干预不可能让一条本来具有黑色素的鱼失去黑色素。 那么既然没有黑色的色素细胞,也就不会产生褐色的黑素和红色的褐色素。所以白化大鲵的体表和内脏器官都是淡白色的。同时由于不能产生黑色素,眼睛也不会是有黑的瞳孔和虹膜,而是白色的。 但白化大鲵的消化道内仍然应该有正常的胃肠道着色,毕竟不是所有的食物都能够像皮肤毛发一样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来获得颜色。
应该有的。虽然消化道粘膜层的色素细胞可能不如皮肤表面的色素细胞那样能及时更新替换,但正常的消化过程还是需要胃肠道粘膜不断摩擦来增加表面色素细胞的消耗速度,从而保证胃肠道有着与体表皮肤相似的着色程度。 如果没有足够的色素来保护胃肠道粘膜,那么这些比较娇嫩的消化器官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出现炎症或者溃疡等疾病。 另外,需要提到的是,很多鱼类在出生后的早期阶段其实是呈黄色的,随着不断的生长,皮肤和消化道粘膜才会逐渐的褪色,最终变为成体的淡白色。比如我们经常在鱼缸中作为观赏鱼的孔雀鱼和小金鱼,其实幼鱼时期都是黄色或者橘黄色的。只不过随着体内黑色素的不断消耗,体内的黄色物质被不断消耗殆尽,最后仅留下透明的骨骼肌和食道粘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