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狂犬病是怎么得的?
谢邀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属于弹状病毒科病毒,因病毒外壳有螺旋状、折叠状的形状变化和类似弹簧的形状故此命名。 1882年法国科学家C.J·Yersin从患有狂犬病的啮齿动物的唾液中分离出一株病毒并成功培养。Yersin被公认为病毒的发现者;1905年Lathrop在试验中对白鼠注射由Yersin分离出的病毒,导致4只白鼠感染,从而证实了病毒的传染性。由于狂犬病人病死率极高,且当时缺乏有效的救治手段,人们非常恐惧这种疾病,将病毒称为“死亡之症”。直至1980年疫苗问世之后,人类才逐渐战胜了这种可怕的疾病。 目前已知狂犬病毒天然宿主约为400种哺乳动物,绝大多数野生兽类都可感染该病毒,少数鸟类也可以作为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6]。一些真菌和细菌也可引起类似的疾病。但人类不是狂犬病毒的自然适宜宿主,不能自发传染。
狂犬病毒感染过程是渐进的,可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侵入阶段、潜伏阶段和诱发活跃期[7]。 狂犬病毒通过啮齿动物或鸟类等的口腔、鼻腔进入人体,在局部黏膜下繁殖,再通过血液扩散到全身。这一阶段的病毒血症不明显,患者没有明显症状。此时患者的抗毒素抗体水平已达高峰,即使采用中和实验也无法测出抗体。但是采用免疫电泳技术可检出抗体。
病毒在神经组织中增殖后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这时抗体滴度开始下降。至潜伏期末期,血液中已检测不出抗体。然而,在神经元内却可见到高浓度的病毒抗原。因此有人推测上述神经组织的病毒感染可能是慢性反复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