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细小什么原因引起?
细小病毒(Parvovirus)是犬属常见的传染性肠炎病原体,感染途径通常为粪-口传播或接触被污染的饮食用具和饮水。 该病毒的传染能力极强、传播途径多样并具有高度易感性;其病原可通过粪便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之久且能在环境中长期生存,从而导致重复感染。 在自然条件下,犬细小病毒感染主要影响幼龄犬,发病率可达90%以上而致死率可高达50%~80%[2]。 随着疫苗和有效疗法的发展以及饲养环境的管理与改善,犬只的病死率已有所下降但仍有10%左右的死亡率[3][4],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因此,了解细小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病毒通过刺激宿主免疫系统的炎性反应来诱导细胞和组织损伤进而导致肠道黏膜脱落及出血,继而引发腹泻、呕吐等临床症状[7]。同时,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的识别与清除依赖于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控,特别是干扰素家族和肿瘤坏死因子α家族在细小病毒病中的作用尤为显著。白细胞介素类细胞的参与也较为关键如IL-6、IL-8 和 IL-1β,它们能够促进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从而产生大量氧自由基造成炎症加重[5]。其中由巨噬细胞产生的TNF-α被认为是细 小病毒致病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在感染的早期即可出现表达上调[8],并通过刺激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促炎分子进一步放大炎性级联反应加剧组织损伤,最终导致患犬死亡[9]。
细小病毒病的发病过程主要由病毒的直接侵染、机体的应答反应和免疫应答三部分构成;而病毒的复制又受到机体细胞内环境的调节包括细胞因子的作用。这些细胞因子在细小病毒的致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成为治疗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有效靶点。已有文献报道一些药物能够通过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10][11]。 近年来发现细小病毒基因组中存在多个调控位点,可能参与了病毒的增殖调控、毒力变化和免疫原性等过程。这些调控区的存在可能会改变毒株的毒力和免疫原性使不同毒株之间的差异较大,进而导致临床上疫苗效果不佳的情况发生。因此,研究细小病毒各个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改变将有助于解释临床疫苗失败的原因并为开发新型有效的疫苗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国内对于细小病毒的致病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从细小病毒感染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入手综述了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